面部肉芽肿
概述:面部肉芽肿(Granuloma faciale)1945年由Nigley首先报告。亦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面部肉芽肿。
流行病学
流行病学:根据临床表现,皮损特点,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。
病因
病因:皮损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血管内或血管周围主要为IgG沉积,提示本病可能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。
发病机制
发病机制:发病机制还不清楚。可能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慢性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。
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皮损为一个或多个红褐色或紫红色斑块,斑块直径可达数厘米,除毛囊口扩张外,皮损表面正常,好发于鼻、颧、前额部,少数还可发生于面部以外的部位如前臂、颈、胸。不侵犯内脏,可自行缓解。
并发症
实验室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检查:可见致密多形性浸润,主要位于真皮上部,在某些部位还可伸向真皮深部,甚至皮下组织。浸润不侵犯表皮或毛皮脂腺附件,并由狭窄的正常胶原境界带,将表皮与浸润分开为本病的组织病理特点。多形性浸润大部由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组成。经常有些嗜中性粒细胞核发生碎裂,形成核尘。许多毛细血管扩张,血管壁内及其周围显示强嗜酸性纤维蛋白样物质,可见少数红细胞外渗。
诊断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,皮损特点,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。
鉴别诊断
治疗
治疗:小剂量氨苯砜25~100mg/d有效。亦可用puvA治疗或皮损内注射皮质激素治疗。
预后
预后:不侵犯内脏,可自行缓解。
预防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